会员登录 快速注册

搜索

阜阳方集老街:触摸历史的记忆

[复制链接]
fyw 发表于 2019-6-20 14:45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fyw
2019-6-20 14:45:02 1866 0 看全部
091710r3kfnk8k4ccw3ffz.jpg


  漫步在洪河北岸的方集老街上,不经意间就能触摸到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,蜿蜒曲折的小街巷、年久失修的陈家祠堂、汉白玉砌成的老浴池、供销社的苏联式建筑……处处彰显着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繁荣和变迁。这里曾是洪河洼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,是阜阳西南的政治中心。两百多年的风雨带走了洪河上鳞次栉比的商船和勾心斗角的商贾,只留下那些尚未剥蚀风化的模糊记忆,供后人猜度揣摩。

曾经是阜阳西南次中心


    方集镇,位于阜南县城西南约22公里,旧称方家埠口、方家集,又名滨洪镇。该镇兴起于宋朝,设置于清朝,地处两省三县交界,雄踞于洪河北岸,水陆交通方便。镇内店铺林立,商业兴隆,是颍州西南一带的商业重镇。清乾隆年间,阜阳县丞移驻该镇,并更名为滨洪镇,在镇上设立了两座文武衙门,并设有盐、铁等税卡,使方家集一跃成为阜阳县的政治次中心。

    当时,方家集是临泉、太和、界首、亳州一带通往大别山区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。各地所产的棉花、土布、药材等,在此地转口,销往河南的光山、罗山、商城、麻城、信阳等地以及大别山区,大别山区的竹、木、茶、桐油及卷烟、大米、土纸等通过方家集运至皖北地区。当时的方家集商贾云集,客栈林立,集市贸易盛极一时。街上居民十有八九从事商业活动。当地曾流传民谣:“不学八股学算盘,宁做商人不做官”。该镇建有顺河街、东头三里街、西头跑马街、福兴街、石条街、长寿街等,修造有迎水寺、三宦庙、土地庙、关帝庙、火神庙、山陕会馆、大戏楼等。可以说,方集镇是清代和民国时期阜阳县西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小街巷四通八达


    和皖北地区很多集市一样,方集老街有依河而建、临水而居的航运码头。清康熙年间,这里是洪河下游有名的方家埠口。现在的方集老街很窄,只有三四米宽,两边商户习惯把商品摆在门口,方便赶集的人选购。老街有很多岔道,一头通向南侧的河堤,另一头在北侧居民区里延伸。

    今年51岁的张家义是土生土长的方集人,现任方集商会会长。张家义告诉记者,方集老街原来都是清一色的石板路,由于年久失修,加上机动车碾压,变得坑坑洼洼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人们在原石板路上铺上一层混凝土,青石条街就被永远地埋在水泥路下面了。

    据张家义介绍,过去,方集周围全是土围墙,街上有七座雄伟高大、雕刻精美、三个门的过街牌坊,有关帝圣君、火神真君等六座古寺庙。“一井担二庙”是当地的一大奇观,即在关帝庙和火神庙之间的中心位置,用砖砌了一口水井,深五丈,是两庙僧侣和周围群众的吃水井,井沿石板被打水的绳索磨损成许多小深沟。由于年久失修,加上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损坏,现在,这些遗存已不复存在了。

    虽说原有的砖房木房早已被新式楼房所取代,但方集老街的每一条街巷依旧保存着百年前的格局,道路狭长而通达,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特色商品,顾客不至于把窄窄的小街巷围得水泄不通。油坊巷、鱼行街、狗肉巷……每一条街巷都有络绎不绝的赶集人,讨价还价声像唠家常一样不紧不慢,此起彼伏。来到方集,城里的访客会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变慢了许多,人们优哉游哉,在小巷里聊天、做生意、晒太阳……时间仿佛回到了从前。

老旧的陈家祠堂

    陈家祠堂原名“陈氏宗祠”,是目前老街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,北靠王家营,南邻洪河湾,坐北朝南,三进院落,占地面积892.3平方米,2012年底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据陈氏族谱记载,明末清初,一世祖陈晓堂从六安州郝家洼迁至上蔡县东四十里陈桥居住,后沿洪河顺流而下,行至方家埠口上岸。三世祖陈起云、陈海云、陈祥云分别在方家埠口开了当铺、香铺和场铺(经营木材),成了当地富甲一方的商户。经过近两百年的积累,于清乾隆年间,陈氏家族五世祖陈焕斗斥资修建了陈氏宗祠,也就是今天的陈家祠堂。

   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室原主任方威达在《阜南方集陈氏宗祠勘察记略》一文中写道,“陈氏宗祠墀头砖雕及抱鼓等门饰手法简洁、造景生动;明伦堂、寝堂构架用‘五架梁并前后出单步’法,云板、驼峰、雀替及梁端等饰以木雕,其构图舒展、刀法流畅,属北派建筑木雕精品。淮北地域古建遗存较少,宗祠建筑更是罕见,而该祠原平面布局保留完好,故价值尤为珍贵。”
    今年71的陈大宽是陈氏家族的后裔,负责祭祀和祠堂的日常维护工作。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在洪河岸边自家的杂货铺里照看生意。

    “新中国成立后,陈氏宗祠被政府征用了,后来作为方集镇供销社收购门市部。”陈大宽告诉记者,2002年11月,义门陈氏淮颍理事会方集分会以1.15万元从方集供销社永久性买断,成为方集陈氏祭祀列祖列宗的重要场所。

    建设宗祠所用的木料全部是四川红杉,色泽棕红,耐腐耐火,有些门廊下面的石墩都已风化剥落,而廊柱却依旧保存完好。

抹不去的时代记忆

    第一次去方集老街的人,被这里随处可见的供销社建筑所吸引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在“中苏友好”的大形势下,我国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,当时所建的办公大楼、学校、剧院、仓库、供销社,都可看到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子。

    方集老街上的供销社,无一例外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。这些建筑大多中轴对称,立面平整,中间高、两边低;其次,有“三段式”结构,即所有房屋都特别重视檐部、墙身、勒脚三个部分的建设,整齐而有序。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,这里依旧保存着青砖青瓦的苏式仓、油漆刷成的宣传口号和墙面上的水泥浮雕,处处显示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印记。

    “方集在清代时是阜阳县丞驻地,当时阜阳西南地区还没有县一级建制,地方排名第二位的长官长期驻守这里,足以说明方集的重要地位。”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强告诉记者,解放后,方集依然是阜阳西南重点建设的集镇,在计划经济时代,供销合作社、粮站、食品站等单位,占据了老街重要路段。那些有钱有势的当地人因战乱而舍弃的房屋和田产也被收归国有,往往用作“公家”单位的办公或经营场所。

老浴池里话春秋

    在方集老街上,老浴池是当地人常说道的百年老建筑,大青砖围墙、四方型烟囱、汉白玉池子,在一片杂树与瓦砾之中,早已废弃不用了。

    “十多年前,俺还在老浴池洗澡呢,后来房顶塌了,有人在上面做了一层现浇顶,墙还是以前的大青砖墙,台阶和池子都是这种白石头。”一片废墟之中,方集商会会长张家义指着浴池门口的大理石告诉记者,这里原有两个池子,老一辈人说浴池有一二百年历史了,当地人每年冬天都要来这里洗澡。平时,白天专烧男池,晚上改为女池。

    近年来,镇上建了好几家现代化浴池,一年四季都能洗澡,老浴池渐渐被人遗弃了。但是,老街上长大的人依旧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洗澡记忆。温热的洗澡水、油亮发光的门帘、密不透风的浴室、光滑细腻的汉白玉池沿,还有长椅上聊不完的古今春秋和浸润着浓浓烟草味的氤氲之气。(来源:阜阳新闻网,记者 尚原野 穆可亮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快速注册 |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fyw
管理员给TA私信

查看:1866 | 回复:0

Archiver| 手机版| 小黑屋| 阜阳网
联系电话:138-1040-3259 地址:安徽·阜阳 邮箱:984891030@qq.com ICP澶囨: ( 备案中... )
Copyright © 2011-2023 Comsenz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